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九游为什么下游戏很慢 > 新闻动态 >

魏广悦《祝贺“月透紫微”发表稿件五百篇》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【1】老夫这是自娱自乐,自寻开心。

2021年7月1日,我在搜狐网开垦了“月透紫微”园地,成为自己写作的一块自留地。

截至今日,一晃3年多过去了,共计发表了500多篇文章,大约203.88万字,平均每篇文章4000多字。

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,从念初中时就给媒体投稿,之后又进入广播站、报社,锲而不舍地写了60多年,退休了怎么还有这口“神垒”(东北方言,指对某种事物有特别的喜好)呢?

老夫唯恐染痴呆,

敲打键盘是最爱。

古今中外随意侃,

陈年谷糠往出晒。

只顾耕耘不管收,

自得其乐心畅快。

展开剩余93%

若有三五读者看,

余热暖人更开怀。

这是“月透紫微”的开场白,说明了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。

其一,是想经常动动脑筋,据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痴呆,权当是真的;

其二,数十年的写作嗜好,不容易放下,再说老夫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,写作乃自得其乐也;

其三,发表的东西如若对读者有一点儿用处,岂不也算是老有所为、老有所用吗?

退休之后,我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。由于每天都在电脑上看点儿东西、写点儿东西,尽管退休十七八年了,我一点儿没有失落感、空虚感,反倒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。

当然,我也不会像上班时那样起早贪黑地写作,毕竟上了年纪,该休息就休息,该散步去散步。

【2】我说过,老夫创办“月透紫微”,本意是活动脑筋,预防痴呆,自得其乐。

不过,给搜狐网写稿不同于写日记,是要公开发表的。即便是“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”,做过几十年的媒体人,怎么会忽视社会效果,怎么能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呢?

数十年来,我在写稿方面一直把“魏广悦”当作一个品牌,力求让读者看了这个署名就产生一种可信度,想要看看文章究竟写的是啥。

总之,我想通过自己发表的文章,让阅读者多多少少有点儿收获,或者反映了他们的心声,或者增加点儿知识、乐趣,或者引起思考、引为鉴戒。

“我愿以自己的文字激浊扬清,温暖善良人的心。”

我写稿不糊弄,坚守自己的原则:自己所写的,最起码是自己相信的。采写人物,尽量避免在采访中受骗,想办法听取各方面的反映,如实地报道事实。

撰写杂谈,说真话,说心里话,宁可说错话,也不说假话。

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,记者采写的稿件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,却难以甄别历史。

譬如,我根据自己采写的数百篇稿件,以大量的一手材料,撰写了《改革初期的宝清农村》书稿,反映了那段值得载入史册的变革。

再如,我采写的许许多多小人物、身边好人,尽管岁月流逝,但他们所体现的勤劳、善良等,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

说真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
在我已经发表的数千篇稿件中,针砭时弊、激浊扬清、劝善抑恶的言论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。不少读者给我写信,对我痛斥腐败、批判不正之风表示赞同,鼓励我、支持我,令人欣慰。

我所痛斥、批评的一些丑恶现象不可能很快消失,至今仍然存在。

譬如,2000年3月28日我在《三江晚报)》发表的《论马屁精对腐败之催化作用》,2023年2月24日在搜狐网发表后,仍然有783人/次阅读。

再如,2012年我在第三期《佳木斯纪检监察》发表的《官员清廉是对父母的最大孝敬》,2021年10月14 日在搜狐网发表后,仍然有1064人/次阅读。

这说明,马屁精催化腐败、某些官员不听父母教诲而贪赃枉法的现象依然存在。

嘿嘿,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这人写稿不媚上、不媚俗、秉笔直书?

同时,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写的文章,有别于娱乐性的快餐文化,也不同于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散文,有些文章、有些内容兴许会有史料价值。

就拿我写的《跨过金婚门槛》来说,以确凿的事实,记载了1975年那段“特殊时期”的米、肉、煤、房租、托儿费和书刊、理发、电影票等价格,结婚随礼情况,分房制度等。

我还忘说了,结婚那天,是孙榕卉和她母亲等邻居骑着自行车,给我接来了新娘。

尽管杂谈之类“说了也白说”,但“不说白不说”。我相信只要说的人越来越多,作恶的人也许就会有所收敛,这些丑恶现象也许就会消失得快些。

所以,我不时地从发表过的稿件中翻检尚未过时的陈芝麻烂谷子,继续在网上晾晒,就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
当然,萝卜青菜各有所爱。写稿不是给所有人看的,是给一部分人看,不同的稿件有不同的读者。只要有一部分读者喜爱自己的文章,就应该心满意足。

我写稿习惯于咬文嚼字,刨根问底。

譬如,我在写《宝清史话》时,写到报国大队农民曾经发掘出土一枚铜制“管千户之印”,背面左款是“甲寅年六月造”,右款为“塔察国王发”。这“塔察国王”是谁呢?

我查找了大量资料,终于查清楚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,他的四弟斡赤斤分得了大兴安岭东、西的大片土地,被封为国王。而斡赤斤的孙子塔察儿承袭第二任国王,称“塔察国王”。

再如,我写《水南村与崖州古城》时,发现不少人写道2200多年前崖州是象郡的“外檄”。“檄(xí)”,古代一种文书。那“外檄”是什么意思呢?

认真一查,应该是“外徼”。“徼(jiào)”,边界的意思。

再如,我写游历散记《江南古镇周庄、甪直与西塘》时,当地资料介绍宋代时“周迪功郎舍宅为寺”,百姓感念其恩德,将“贞丰里”改为“周庄”。

那么,“周迪功郎”是什么意思呢?有网友将“周迪功郎”写为“周迪功”。我认真一查,《宋史·职官志八》曰:“迪功郎……为从九品”),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股长。

这就是说,称这位周先生为“周迪功郎”,跟现在称呼“周股长”差不多。

【3】那么,我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?

一是写自己比较熟悉或经过采访的历史。譬如《宝清史话》《改革初期的宝清农村》等系列文章,填补了当地史料上的一些空白。文章发表后,有的部门和个人就向我索要电子版。

二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。譬如《北京公交车站名的来历》系列文章,系统地讲述了“公主坟”“西直门”“大栅栏”“六铺炕”“八王坟”“四拨子”“回龙观”等300多个有代表性的公交站名来历。

同时,附带介绍了这些公交站附近的颐和园、天坛、明十三陵、国子监、恭王府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,其中包括200余处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可以说,手拿这本书,乘坐公交车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游览遍北京主要的名胜古迹。

我在《游历散记》系列文章中,也注重传播一些知识。譬如,在《游历散记(1)》中,介绍了佛山地名的来历、明清时期“四大名镇”、清代“天下四大聚”等;在《游历散记(2)》中,介绍了“五羊城”的来历、南越国、六祖慧能与光孝寺等。

三是在《宝清旧事》《佳木斯记忆》等系列文章中,侧重记录普通人、小人物的事迹。

他们之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领导干部,尽管身份不同、性格各异,依我看他们却有着明显的共同点,那就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——善良、慈悲、孝顺、感恩、诚实、敬业、勤奋等美好品德,占据着为人处世的主导地位。
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虽然这些人物中既有“身边好人”“道德模范”,又有“十佳公仆”,但他们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“高大全”;无论是哪个人,社会上也总会有不同的看法,见仁见智,在所难免。

无论如何,他们曾经以人性中的光辉感动过我们,照耀着家乡的进步。

当然,人总是不断变化的。譬如,有的人本质不错,埋头苦干,创新工作,取得了不菲的业绩,得到百姓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;提拔到重要岗位后,却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,自毁清白与前程,虽然令人惋惜和遗憾,倒也不足为怪。

记者的使命是记录历史,不是创造历史、改变历史。在下更没有料事如神的本事,无法预测一个人的未来。

我想,以往载入史册的几乎都是帝王将相等大人物,根本没有普通百姓的位置。讲述一些普通人、小人物的故事,对后人也许有用。

我还想,留下《宝清史话》《改革初期的宝清农村》《宝清旧事》《佳木斯记忆》等,对史学家或许有参考价值。

这些稿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当记者时采写的新闻报道、人物通讯等。

新闻并非都是“易碎品”,采写稿件确保内容真实,讲述大时代中的百姓小故事,就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。

四是发表针砭时弊、劝善抑恶的文章,譬如《从黄继宗惯儿说开去》《消除戾气,对别人好一点》等。

我想,哪怕有一两个读者有所触动或受点启发,也算为这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尽了一分力。

心到神知!

譬如,2001年1月7日我在《佳木斯日报》发表的杂谈《减少应酬》, 2024年7月5日在搜狐网发表,已经有930人阅读。

如此等等。

【4】随着科技的发展,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表见解,各种信息、资讯、文章每天都铺天盖地般涌进手机和电脑,读者眼花缭乱,乃至无从选择。

老夫乃一书呆子,人微言轻,在自媒体上发表文章,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没有什么噱头,会不会有读者呢?

而且,我这人始终不善于、也不大愿意搞社交活动,所以我的微信朋友圈很小,不到200人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老夫退休后写稿真的是“只顾耕耘不管收,自得其乐心畅快。若有三五读者看,余热暖人更开怀”。

令老夫感到欣慰的是,搜狐网“月透紫微”的读者数量大大超过我的预想。

目前,搜狐网“月透紫微”总阅读量54.59万(人次),总内容量522篇,平均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数量大约是1046(人次)。

譬如,2021年9月25日,我在搜狐网发表的《宝清史话(16)互助组·初级社·高级社·人民公社》,已经有8659人/次阅读。

再如,2023年9月5日,我在搜狐网发表了《长沙:橘子洲与岳麓山》,目前有5005人/次阅读。

而且,随着时间的流逝,有些文章的读者在不断增加。

譬如,2021年7月9日我在搜狐网发表的《宝清史话(3)挹娄人与炮台山》,阅读人数是376人/次;到了2024年12月24日,阅读人数增加到1265人/次。

再如,2021年12月24日我发表的《上海拾旧(4)三女岗·申·沪·张翁庙》,阅读人数是603人/次;到了2024年12月25日,阅读人数增加到1743人/次。

又如,2023年9月27日我发表的《李彩虹,刚柔相济的女法官》,读者是1499人/次;到了2024年12月18日,读者增加到2515人/次。

看来,有的文章即便是发表时间久了,仍然有读者在查阅。

我也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文章。同样是“游历散记”,一般的阅读量是几百人,而《游历散记(3)深圳掠影》的阅读量达到7702人。

为此,老夫感到莫大的欣慰,由衷地感谢亲爱的读者。

发布于:海南省

我的网站